『視覺文化』這一詞看似和我們的生活有些距離感,也會讓人感到非常艱深的內容,但老師利用淺顯易懂的電影做為教學題材的引導,一方面引誘學習的動機,一方面將視覺文化帶入課程。藉由這樣方式的帶領,讓我更能體會「文化」深層的意涵,當我自己在看電影的同時會深入思考,除了電影所播出的第一層的解說之外,是否有第二層或更多層意涵的延伸,很可能去反映在生活上。因此,利用我們生活中最常接觸的一些活動,像是電影、小說、詩歌、戲曲、舞蹈表演、藝術展覽、民俗活動等等,借由參與這些活動來體驗來感受『文化』對我們生活形態的影響,進而將抽象的『文化』以具體形式展現,也是這門課主要的軸心。


        還記得第一次上課談到文化部份,老師用了一個比喻『文化創製生成就像灌香腸一樣,外表同樣是香腸,但裡面所包的餡料則有所不同。』來說『文化』這一詞,讓我印象深刻,仔細思考卻有同感。因為,每個人都具有特色之處,思維也有所不同,在每次創製文化時都可能有新的突破。也提及藉由陳懷恩所編的電影《練習曲》,從感性介面與文化觀察來深入探討,在第二次上課上時來觀賞,老師用電影《練習曲》分段看並解說的方式來說明《練習曲》與『文化』的關連性。從電影當中看到男主角身背一把吉他騎著腳踏車,展開練習的旅程,再旅行途中遇到許多不一樣的過客,每位過客身後都有一本故事書,用短暫的時間描述過客當下重要心情,可以看到每位過客其實都藏有一本獨一無二的譜,也隨著男主角前進不同地方看到不同地方都有屬於自己的當地文化,也在大自然的陪伴下『風』和『海』所編織的聲音成為聯繫每個人的通道。在開始的旅行直到抵達終點的這段路程,會是不一樣的練習經驗,將每次的奇遇注入不同的音樂元素普成一首樂曲利用吉他來彈奏,利用這樣的練習不僅帶領觀眾體驗音樂與人生有雷同之處的比喻,也讓我體會由『練習』當中去思索『人生』的目的。


 


        雖然再也無法聽到老師的教導,現在回想老師上課的內容都會覺得好像是昨天上的課程,在這幾次的上課和與老師用E-mail相互討論的期間當中,真的覺得是一位令人敬佩的老師,讓我學習到一件事給人感覺不見得是一種觀感,可以是很多元化的解釋和看法。不僅如此,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在於,最後一次上課時老師談到《符號學》,用了一張表格歸納何謂符號學,也放上一些照片,來讓我們思考,在這些圖片背後的涵義,但卻利用更直接易懂的電影來補充說明,讓我更能深刻了解符號學的意義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ust Do I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